低温环境(通常指环境温度<5℃)会对端淬机的机械性能、温控精度及试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,操作时需针对性调整流程,重点关注设备预热、冷却系统稳定性、试样状态及安全防护,避免低温导致的设备故障或数据偏差。
设备预热是低温操作的首要环节。低温会使端淬机的机械部件(如夹持装置、升降台导轨)润滑脂黏度增加,导致运动卡顿,同时电气元件(如温控器、水泵电机)启动电流增大,易引发过载。操作前需先开启设备总电源,不启动加热与冷却系统,让设备空载预热30-60分钟,期间可手动推动夹持装置与升降台,检查运动是否顺畅;若导轨卡顿,需补充低温专用润滑脂(如-20℃至60℃适用的锂基润滑脂),避免强行操作损坏传动部件。同时,需提前检查加热线圈的绝缘性能,低温高湿环境易导致线圈绝缘层受潮,可用万用表检测绝缘电阻,确保≥10MΩ,防止加热时出现漏电故障。
冷却系统调控需应对低温水质变化。端淬机冷却用水若在低温环境下结冰,会堵塞喷水孔与水管,导致冷却失效。需将冷却水更换为防冻液(如乙二醇水溶液,浓度30%-40%,冰点可降至-20℃以下),更换前需排空原有水管内的积水,避免残留水与防冻液混合降低防冻效果;储水箱需加装保温套,防止箱内防冻液温度过低影响冷却效率。此外,低温会使冷却水黏度增加,需适当提高水泵压力(较常温时提升10%-15%,但不超过设备额定压力0.3MPa),确保喷水孔出水均匀,同时实时监控喷水温度,若发现喷水温度<0℃,需暂停试验,检查防冻液浓度是否达标。
试样处理需兼顾温度与表面状态。低温会使金属试样脆性增加,加工后的试样若直接暴露在低温环境中,易出现微裂纹,影响淬透性检测结果。需将加工好的试样(φ25mm×100mm)存放于20℃-25℃的恒温环境中,试验前1小时取出,避免试样温度过低导致加热时内外温差过大;若试样表面结露(低温环境下易因湿度变化产生),需用无水乙醇擦拭干燥,防止加热时表面氧化不均,同时禁止用手直接触碰试样,避免手部汗液残留影响表面洁净度。

安全防护需强化低温的风险管控。低温操作时,操作人员手部接触金属部件(如夹持装置、冷却水管)易发生冻伤,需佩戴加厚耐高温手套(兼顾防烫与防寒);若需更换试样或检查喷水孔,需先切断加热电源,待加热线圈温度降至50℃以下再操作,避免低温环境下皮肤接触高温部件造成更严重烫伤。此外,若设备出现冷却系统故障(如喷水中断),需立即按下急停按钮,待设备冷却后排查故障,禁止在低温下强行拆解水管,防止水管因低温变脆断裂,导致防冻液泄漏。
综上,低温环境下端淬机操作需以“预热保设备、控温防结冰、稳样保精度、防护防伤害”为核心,通过针对性措施规避低温风险,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与试验结果准确可靠。